筑业网 > 行业资讯

1.4.3.1高支模施工方案编制要点(一)(包含方案审查重点关注点)根据建质2018【31】号文编写

1  编制依据(注:任何手册、工具书不能作为编制依据

1.1  国家、行业和地方相关规范规程(注意更新为最新版本

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》GB 50205-2020;

《木结构设计标准》GB 50005-2017

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》GB50009-2012;

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》GB50010-2010;

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》GB 50204-2015;

《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》GB 50300-2013;

《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》GB50720-2011;

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》GB50666-2011;

《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》(GB51210-2016);

《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》JGJ130-2011;    

《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》JGJ300-2013;

《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》JGJ 46-2005;

《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》JGJ 162-2008;

《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》JGJ59-2011;

《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》JGJ80-2016;

《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》 JGJ33—2012;

《建筑施工承插型轮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》DBJ43/323-2017;

1.2  相关设计图纸

1.3  安全管理法规文件

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》 国务院第393号令;

《省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实施细则》;

《预防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脚手架等坍塌事故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建安办函[2013]10号;

《关于开展建筑施工用钢管、扣件等脚手架材料专项整治的通知》 长建安监[2016]15号等等;

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》37号令

《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〉有关问题的通知》建办质〔2018〕31号

1.4  其他

施工合同、施工组织设计等


2  工程概况

2.1  总体概况

(地理位置、合同日期、开工日期、建设方、设计方、施工方、监理方、质量目标等)    

2.2  工程概况

工程名称


工程地址


建设单位


设计单位


勘察单位


监理单位


施工单位


监督部门


建筑面积

m2

建筑高度

m

合同工期


开工日期


结构形式


总层数


地上层数

地下层数

一层层高

m

二层层高

m

其它层层高

m

标准层层高

m

质量目标




2.3  模高支模工程概况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  

2.4  模板支撑工程施工的重点、难点、特点,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;  

  

3  施工计划

3.1  施工准备

(技术准备、场地清理、材料设备等)

3.2  施工进度计划

(含日期)

3.3  材料及设备机具使用计划

模板、木枋、钢管、扣件、顶托、垫板、脚手板、安全网、悬挑梁、工字钢锚环及钢丝绳吊环、钢丝绳、钢丝绳绳卡等(采用表格清单,注明规格、型号、技术参数等

3.4劳动力计划

管理层(项目经理、技术负责人、施工员、安全员)

劳务队(各班组长,木工,电工、架子工、机械工等特种工)


4  施工工艺技术

4.1  基础处理

基层做法(土层及压实系数)、基础处理施工工艺(基础应采取排水措施,并应排水畅通,

附竖向剖面图)。

当支架设在楼面结构上时,应对楼面结构强度进行验算,必要时应对楼面结构采取加固措施,设置要求:

a、禁止竖向模板和支架立柱支承部分直接安装在土层上,应对地基进行处理达到必要的承载力后浇捣100厚C15等级以上混凝土,并应有排水措施。

b、当架体搭设在永久性建筑结构混凝土基面时,立杆下底座或垫板可根据情况不设置。    

c、在立柱底距200mm高处,沿纵横水平方向应按纵下横上的程序设置扫地杆。

d、下层楼板应具有承受上层施工荷载能力,否则应加设支撑支架。

e、当下层楼板不能承受上层施工荷载能力时,下层楼板模板支撑架体不拆除,同时对应上层高支模区域大梁下立杆位置,增加立柱进行加固,或由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方案。

f、采用布料机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对布料机下部支撑体系进行加固。

4.2   主要搭设方法

搭设参数(脚手架的选型及基本参数、板模板、梁底模板、梁侧模板)、搭设工艺流程、搭设方式、搭设要求、检查要求

必要的图纸:

4.2.1实际施工的立杆平面布置图(标注水平、垂直剪刀撑,抱柱,与周边主体连接、垂直运输、人员上下通道);

4.2.2立面图;

4.2.3典型剖面图(标明各部位标高,水平、垂直剪刀撑,水平安全兜网,抱柱、与周边主体连接);

4.2.4基础或下层结构支撑,构造拉结、架体上部自由端、楼梯间、电梯井、管道井、边梁、挑梁、挑板、天沟、卫生间降板位置等特殊部位节点详图;;

 提示:支撑梁、板的支架立柱构造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:

a.梁和板支架的立柱,其纵横向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;

b.木立柱底部应设垫木,顶部应设支撑头。钢管立柱底部应设垫木和底座,顶部应设可调支托,U形支托与楞梁两侧间如有间隙,必须楔紧,其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得大于200mm,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;螺杆外径与立柱钢管内径的间隙不得大于3mm,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;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的长度a 不应超过0.5m。满堂支撑架搭设高度不宜超过30m。    

c.在立柱底距地面200mm高处,沿纵横水平方向应按纵下横上的程序设扫地杆。可调支托底部的立柱顶端应沿纵横向设置一道水平拉杆。扫地杆与顶部水平拉杆之间的间距,在满足模板设计所确定的水平拉杆步距要求条件下,进行平均分配确定步距后,在每一步距处纵横向应各设一道水平拉杆。

d.满堂脚手架应在架体外侧四周及内部纵、横向每6m 至8m 由底至顶设置连续竖向剪刀撑。当架体搭设高度在8m 以下时,应在架顶部设置连续水平剪刀撑;当架体搭设高度在8m 及以上时,应在架体底部、顶部及竖向间隔不超过8m 分别设置连续水平剪刀撑。水平剪刀撑宜在竖向剪刀撑斜杆相交平面设置。剪刀撑宽度应为6m~8m。

e.支撑架高宽比不应大于3,当高宽比大于3时,应增设稳定性措施,并应进行支架的抗倾覆验算。满堂支撑架应在支架的四周和中部与结构柱进行刚性连接,连墙件水平间距应为6m~9m,竖向间距应为2m~3m。在无结构柱部位应采取预埋钢管等措施与建筑结构进行刚性连接,在有空间部位,满堂支撑架宜超出顶部加载区投影范围向外延伸布置2~3 跨。

4.3    工艺要求

包括:混凝土的浇捣顺序;混凝土浇捣方式和浇捣顺序,以及施工荷载要求。

4.4   检查验收

材料进场,地基与基础,支架搭设验收,模板安装;

4.4.1构配件的检查

a. 扣件进入施工现场应检查产品合格证,并应进行抽样复试,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《钢管脚手架扣件》GB 15831 的规定。扣件在使用前应逐个挑选,有裂缝、变形、螺栓出现滑丝的严禁使用。强制条文    

附录 D 构配件质量检查表中对钢管外径及壁厚要求为:

外径48.3mm,允许偏差±0.5 ㎜

壁厚3.6 ㎜,允许偏差±0.36,最小壁厚3.24mm(设计壁厚允许按3.0,验算按2.8。

附录 D 构配件质量检查表中对可调托撑要求为:

1)可调托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40 kN。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、质量检验报告。

2)可调托撑螺杆外径不得小于36mm,可调托撑螺杆与螺母旋合长度不得少于5 扣,螺母厚度不小于30 ㎜ 。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。支托板厚不小于5 ㎜,变形不大于1 ㎜。螺杆与支托板焊接要牢固,焊缝高度不小于6 ㎜。

3)支托板、螺母有裂缝的严禁使用(检测数量为全数)。

4.4.2架体及模板的验收

验收标准、验收程序、验收内容、验收人员(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或授权委派的专业技术人员、项目负责人、项目技术负责人、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人员、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;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;有关勘察、设计和监测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)等。

4.5 季节性和夜间施工  

            

4.6 混凝土浇捣方法  

使用的机械设备、浇捣顺序、路线、施工缝留置、混凝土试块留置、混凝土养护、成品保护等。    

4.7 支模架监测:注明预警值

4.8  高支模的拆除

 a.拆除前技术准备:拆模试块、拆除安全、技术交底

 b.人力资源准备

 c.作业条件准备

 d.拆除顺序及方法


5  施工质量保证措施

5.1  质量管理体系及组织机构

5.2  模板安拆质量保证措施

5.3  发现构件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应对措施


6  重大危险源识别及安全管理措施

6.1  重大危险源辨识

本模板工程涵盖了钢筋、混凝土、模板等工程,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源有以下几点:

1、机械伤害

形成原因:木工棚、机械缺陷误操作,防护不到位

应采取的控制措施:

(1)设专人负责,按规范操作经常检查电锯、电刨等的防护罩,分料器、推料器等设施,确保安全有效。    

(2)停机时要拉闸、断电、上锁。

2、触电

形成原因:漏电开关失效,违规接送电源。

应采取的控制措施:

(1)机械设备必须做到“一机一闸一漏电”。

(2)按、拆电源应由专业电工操作。

(3)漏电开关等必须灵敏有效。

(4)现场电缆布设规范。

(5)设备必须使用按扭开关严禁使用倒顺开关。

3、火灾

形成原因:明火。

应采取的控制措施:

(1)严禁烟火;

(2)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;

(3)操作间必须配齐消防器材。

4、物体打击

形成原因:模板搬运违章作业 、支模设施设备缺陷。

应采取的控制措施:

(1)轻拿慢放,规范作业,注意安全。

(2)应经常检查所用工具,确保安全有效。

5、高处坠落

形成原因:高处支模防护不到位。    

应采取的控制措施:脚手架作业面应采取铺板或平挂安全网等防护措施,且工人应规范操作,勿猛拉猛撬。

6、坍塌

形成原因:木料等堆放不规范,支撑体系基础不满足受力要求。

应采取的控制措施:

(1)应分散放料,并严格控制堆放高度,严禁超过规定载荷。

(2)基础符合设计要求,达到设计的承载力,检测条件缺乏的情况下,可做堆载实验。

7、起重伤害

形成原因:模板等吊运不规范。

应采取的控制措施:

(1)吊装时应把吊物绑牢固。

(2)信号工及吊装司机必须持证上岗,密切配合,严格遵守“十不吊”规定。

(3)被吊物严禁从人上方通过,人员严禁在被吊物下方停留。

(4)经常检查吊索具,并且保持安全有效。

(5)遇有6级以上强风、大雨、大雾等天气严禁吊物。

(6)整个预防措施过程都比必须安排有专门人员进行监控。

8、其他伤害:

形成原因:支拆模环境不良

应采取的控制措施:应把所有拆下木料上的钉子去除或砸平。


7 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

7.1  组织机构安全保障措施    

7.2  技术保障措施

施工荷载要求:a.施工均布荷载、集中荷载应在设计允许范围内;b.当浇筑混凝土时,应对混凝土堆积高度进行控制(严格控制施工荷载,不能超过设计值,避免材料集中堆放、人员集中站立;采用布料机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应对布料机下部支撑体系进行加固;浇筑时,混凝土的堆积高度不能超过施工组织设计限值。)

7.3经济保障措施

7.4合同保障措施

7.5模板支撑体系的监测监控

7.6地下室顶板及夜间施工时的照明。


8  应急救援预案

8.1  应急救援组织机构

 包括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:施工管理人员、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、特种作业人员、其他作业人员等;

8.2  机构的职责

安全应急救援小组组长、副组长、公关协调员、资源管理员、小组成员岗位职责

8.3  应急准备与应急响应图(含就近医院路线图、医院联系固定电话

8.4  各类事故预防及其应急预案

高处坠落事故、物体打击事故、火灾事故、触电、架体坍塌的预防及其应急预案


9  计算书

注:a注明软件名称。    

b.计算要留有适当的安全储备:计算出来的受力值在100~150N/mm2左右为适中,不要接近限制 205N/mm2 。储备太高会不经济,太低会因考虑不足存在隐患!

 C.计算参数应与前面设计一致。   


免责声明:文章图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参考,其内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、准确性负责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果侵害了原作者的合法权益或者原作者不希望被转载,请联系我们删除

 


其他资讯:
版权所有© 北京筑业志远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保留一切权利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3300号京ICP备10012143号-11
地址:北京市门头沟区莲石湖西路98号院5号楼20层2010-8室 电话:010-51299114
在线客服

24小时销售服务电话

400-163-8866

微信购买专线:扫码直聊